硬核科技破“沙”局
宁夏草原工作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任学山在毛里塔尼亚沙地上成功种植了紫花苜蓿。 受访者供图
从塞上大地的治沙战场,到阿拉伯国家的大漠荒原,宁夏“点沙成绿”的科学技术跨越山海,在异域荒漠扎根生长,为各国破解荒漠化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这不是简单的技术输出,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绿色对话”。与之相伴的,是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跨越国界,在阿拉伯国家的大漠长风里激荡出澎湃回响。
穿行在沙漠里的“绿色小屋”
在阿拉伯国家的沙化土地上,一排排“小屋”沿着黄土缓缓移动,身后延展出连片的青翠。
这是宁夏沃之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兆军带领团队研发打造的高效智能节水控温光伏温室,一个“小屋”每20天就能完成200多平方米的土地绿化。这样的“小屋”,宁夏沃之源科技有限公司有70个。
故事的起点,发生在阿拉伯半岛东南部的阿曼。这个被热带沙漠气候笼罩的国家,终年炎热干燥,年均降水量仅100—200毫米。严峻的生态环境让孙兆军受到了启发:要打造一个密闭、透光、节水的智能综合系统。他发现,传统温室要么依赖固定电力,要么无法抵御沙漠高温,要搞沙漠绿化,就得打破固定和高耗两个“魔咒”。
经过反复试验,团队终于将孙兆军设想的“绿色小屋”建成了。鱼鳞片式的光伏板错落贴在玻璃墙面上,在遮挡强光的同时还能接收日照,所发电力不仅能满足温室内设备运转需求,还能储存备用。更巧妙的是,小屋底部装有可升降的移动轮,当需要更换种植场地时,轮子升起即可移动。
“我们把风、光、水、土、植、气这些要素重新优化配置,以智能光伏温室装配建造、盐碱地控盐增效、植物气孔高温高湿封闭、光伏粪尿液态肥、废旧轮胎复合渗灌管等10项核心技术支撑小屋运行,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生态环境,并实现节水超30%、节肥率15.6%、节能70%以上。”孙兆军说。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举行前夕,正在阿曼推进实验的孙兆军团队收到了一封邀请函。彼时,卡塔尔正为世界杯场地绿化发愁。当地夏季温度近50℃、年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且因临近海边土壤盐碱化非常严重。主办方希望孙兆军团队能与全球优秀团队同台竞技,为世界杯打造绿茵场。
最终,孙兆军团队脱颖而出,打造的绿茵场在卡塔尔世界杯举办时惊艳亮相,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技的实力。
一战成名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前来寻求合作。宁夏沃之源科技有限公司的节水技术先后在阿曼、埃及、卡塔尔等5个国家“落户”,并持续拓展合作版图。
荒漠中生长出“绿色产业链”
距离宁夏1万多公里的非洲北部阿拉伯国家毛里塔尼亚,是一片被干旱与荒漠笼罩的土地。如今,在宁夏专家的帮助下,这片土地上生长出了“绿色产业链”。
在毛里塔尼亚,畜牧业是多数人赖以生存的根基,更是他们日常摄入蛋白质的重要来源。然而,传统的草原放牧模式不断加剧土地荒漠化,荒漠化又反过来制约畜牧业发展,形成难以突破的生态死结。
更严峻的是,毛里塔尼亚沙漠覆盖率超过80%,年降雨量仅100多毫米,农业基础极度薄弱,想要通过规模化种植饲草料改善现状异常艰难。
“一盆水倒在地上瞬间就没了痕迹,还没有碰到过这么贫瘠的土地。”中国援毛里塔尼亚畜牧业技术示范中心主任张洪恩有感而发。为实现牧草种植发展畜牧业,该中心于2017年请来了宁夏草原工作站的专家任学山。任学山说:“既然来到了这里,我代表的就是中国,不能一点绿色都没有留下来。”
为找到适配当地气候的牧草品种,任学山依托节水灌溉配套设施开展试验种植,在尝试了6种苜蓿草籽后,“牧草之王”紫花苜蓿试种成功。令人振奋的是,紫花苜蓿展现出惊人的适应力。毛里塔尼亚年平均温度为30℃—35℃,没有越冬问题,一年可收割12茬,产量是宁夏的4倍。
实验的成功让任学山松了一口气。这不仅意味着中国为这片荒漠化严重的土地找到了生态修复与牧业发展兼顾的“钥匙”,更重要的是实验过程中已基本攻克“种什么草、何时种、怎样种”的核心技术难题,为当地牧草种植提供了数据支持。
荒漠中悄然“冒”出的连片绿色吸引了众多当地人前来参观学习,中国援毛里塔尼亚畜牧业技术示范中心热情接待并开展技术推广。距离该示范中心不到10公里的毛里塔尼亚国家动物园,便是技术推广的直接受益者。起初,动物园因缺乏饲草,只能向示范中心借牧草,在掌握种植技术后,动物园自主种植的牧草已能实现自给自足。
2019年12月17日,毛里塔尼亚总统授予任学山“国家贡献勋章”,高度肯定他在当地开展饲草料作物规模化种植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
牧草问题解决后,畜牧业的良性循环也随之开启。宁夏畜牧专家李毓华、公双平以当地瘤牛为受体开展胚胎移植,成功繁育出纯种荷斯坦牛、蒙贝利亚牛,填补了毛里塔尼亚这一领域的技术空白,也为奶牛良种化繁育奠定了基础。
“今年,我们还将选派专家来示范中心开展娟姗牛胚胎移植,同时示范推广中国巨菌草种植技术。这种草的根系可深扎地下3米以上,不仅生命力顽强,更能实现连续10多年收割,能更好地助力当地畜牧业发展。”张洪恩说。
从一片荒芜到绿意渐浓,从技术空白到自主种植,宁夏专家用跨越万里的坚守,在毛里塔尼亚的沙漠边缘种下了绿色希望。这份凝结着中非友谊的事业,不仅破解了当地的生态与产业困境,更开创了“授人以渔”的国际合作新范式。
大漠里铺展出“蓝色画卷”
苍茫大漠,是地处中国西北腹地的宁夏和阿拉伯国家都具有的景观。两地不仅具备相似的治沙需求,更因具有阳光充沛、风能丰富的共同特质,具备发展新能源的独特禀赋。近些年,宁夏依托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而阿拉伯国家因相似的产业发展需求,成为宁夏新能源产业创新实践的重要伙伴。
第七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举办期间,中阿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交流推介会在银川举行。会议现场,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亮出“硬实力”:规划面积67平方公里的园区,是全球最大的蓝宝石生产基地,也是国内极具影响力的光伏材料全产业链基地,能够为两地新能源合作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宁夏与阿拉伯国家的产业联动植根于中阿广泛开展的新能源合作大背景。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澎湃向前,新能源成为激活中阿合作动能、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增长极。
近年来,双方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已取得显著成果。在阿联酋沙漠深处,中国公司承建的艾尔达芙拉光伏电站作为目前已建成的世界最大单体光伏电站,年均发电量可满足20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还能减少240万吨碳排放;在沙特阿拉伯,中国企业承建的阿尔舒巴赫光伏电站预计35年内的总减排效果相当于新植树5.45亿棵。中国的技术经验与设备落地阿拉伯地区,正帮助当地更好地开发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
合作不仅停留在已落地的项目上,更在持续拓宽新空间。本次中阿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交流推介会现场,12个重点项目重磅签约,总投资额达84亿元,体现了中阿在新能源领域合作的丰硕成果。
当大漠朝阳在阿拉伯国家缓缓升起,连片的光伏阵列在沙地上铺展出“蓝色画卷”,那些曾受风沙侵袭的土地,正借着光伏建设焕发生机,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科技,让荒漠变成了绿洲,也让宁夏走向世界。借助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平台和在“一带一路”上的区位优势,宁夏加速推动科技产业扬帆远航、破浪出海,书写着中阿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李旭